在印巴战争后,体系作战概念逐渐进入中国人视野,而体系作战的核心便是数据链。数据链作为现代军事作战中的关键要素,对提升作战效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简单来说,数据链是一种按规定格式和协议,实时传输数字化信息的战术信息系统 ,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,将战场上的各种作战平台和指挥系统紧密相连,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交互,从而让各作战单元协调配合,发挥出最大的作战效能。
数据链的关键作用
数据链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关键方面。从战场态势感知来看,它能将分布在不同空间的天基、空基、海基、陆基等各类传感器连接成一个庞大的战场传感器网络。例如,在伊拉克战争中,美军利用16号数据链系统,把来自太空卫星、海洋舰艇、陆地部队以及国内情报系统等多方面的信息整合起来,使指挥官能实时掌握伊军动态,战场态势尽收眼底,大大增强了战场透明度与预警探测能力,为作战决策提供了全面且及时的情报支撑。
在协同作战效能方面,数据链打破了传统军兵种之间的信息壁垒。以往,各军兵种由于信息沟通不畅,协同作战时容易出现脱节的情况。有了数据链后,陆海空天等多域作战平台能够实现深度融合与无缝协作。各作战单元通过数据链实时共享战场态势数据、目标位置与运动轨迹等关键信息,可快速调整行动策略,形成高效协同作战体系。比如在城市作战中,地面部队发现目标后,能迅速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传递给空中战机和后方炮兵部队,战机和炮兵部队根据这些信息,可同时对目标展开攻击,大大提高作战效率。
对于指挥决策而言,数据链把战场指挥控制系统构建成一个互联网络,实现了从最高统帅到基层武器平台的分层式信息分发。指挥员借助数据链,能实时获取全面的战场情报与目标数据,快速准确地评估战场态势,及时调整作战计划,大幅提升指挥决策的速度与准确性,进而支持部队进行连续高强度的精确打击。
美国数据链发展历程与特点
美国作为军事技术强国,在数据链发展方面起步早,技术成熟,体系完善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“烟囱式”阶段、联网阶段和一体化建设阶段。
在早期的“烟囱式”发展阶段,不同军种各自发展单独使用的数据链。比如20世纪50年代,美国海军为解决舰载机协同问题,研制了4号数据链,主要用于航母控制舰载机、自动导航等系统,先后发展出4、4A、4C等型号。其中4A数据链传输速率为5000比特/秒 ,不具备抗干扰、防窃密以及导航功能;4C数据链专供F – 14型舰载机用于战机间通信。60年代,美军开发出11号数据链,分为“机载/舰载”型(Link – 11)和陆基型(Link – 11B),利用现役HF和UHF电台进行数据通信,主要用于海军平台之间的通信,在电子战环境下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,但速率和容量有限。
1974年开始进入联网阶段,代表性产品是16号数据链(Link – 16) 。它工作频率为960兆赫至1215兆赫,集成了4号、11号数据链的功能,具有保密、大容量、抗干扰、无节点等特点,基本满足三军联合作战需求。16号数据链装备极为广泛,涵盖美国空军的E – 3A、E – 8、EC – 130、F – 15等飞机,海军的E – 2、F/A – 18等飞机及航母、驱逐舰等大型作战舰艇,陆军的爱国者地空导弹系统、陆基防空系统地面指挥所及北约的地面防空指挥站等众多平台。
之后,美军依据“网络中心战”思想,进入一体化建设阶段,借助卫星通信及其他远距离传输信道,构建一体化数据链系统。该系统分为底层、中层和上层三个层次:底层是各军兵种自身服务区域的数据链;中层用于统一各区域数据链;上层依托卫星信道和通信网络构建远距离数据链。一体化数据链解决了大战场区域和前后方之间的统一协调问题,具备良好的可升级能力、较强的抗摧毁能力、灵活的组网方式以及分布式资源共享等优点。
美国数据链的优势:
– 体系完备:美军先后研制、装备了40余种数据链系统,形成了通专结合、高低搭配、远近覆盖、抗干扰保密、多频段覆盖的数据链装备体系,能满足不同作战场景和平台的需求。
– 应用广泛:Link-16等数据链大量装备于美军各类舰艇、空中平台、地面防空武器系统和指挥中心等作战单元,还被多个盟友广泛采用,便于美军与盟友实现联合作战和情报共享。
– 技术成熟:经过多年发展和实战检验,如在科索沃战争、阿富汗战争等军事行动中得到应用,技术成熟度高,性能稳定,在数据传输、加密通信等方面有可靠的表现。
– 互操作性强:部分数据链系统,如Link-22适配Link-11和Link-16的数据链标准,能实现各军兵种间和盟国间的态势共享、协同作战和指挥控制,不同军种和不同国家之间的设备能够较好地无缝通信。
中国数据链发展与特色
中国数据链技术起步相对较晚,但发展迅速,成果显著。早期,中国各军种数据链标准不统一,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。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与研发投入,中国数据链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在技术性能上,中国部分数据链展现出独特优势。中国数据链基于华为5G URLLC(超可靠低时延通信)技术,传输延迟达到毫秒级,拥有更高的数传带宽,传输速度比美国北约的Link – 16快(现在,你是否能理解美国为什么要摧毁华为,因为摧毁华为就会摧毁中国军事核心系统底层系统的快速研发)。并且基于AOHOC技术,能够实现动态自主组网,具备网络中心概念,当一个网络中心节点失灵,可立刻有另一个网络节点接替,大大提高了数据链的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。同时,Link – 17数据链还具有强大的信息融合能力,可整合预警机、战斗机、防空系统等多种装备,实现战场信息全域协同,能将视频、图像等大数据进行互传,并具备编队协同交战的能力。
在应用方面,中国数据链广泛装备于三军各类作战平台。国睿科技的Link – 17数据链已装备歼 – 20、预警机等先进战机,实现了“超视距雷达+战机+导弹”实时联动,将目标发现到导弹发射的决策周期大幅压缩,形成“发现即摧毁”闭环,极大提升了作战效率和打击精度。此外,中国数据链还出口到友好国家,如巴基斯坦在JF – 17 BlockII改进项目和Z0K – 03预警机引进项目中采用了中国的Link – 17数据链系统。在巴基斯坦“空地一体数字化指挥体系”里,该数据链系统作为核心,将陆海空三军的各种武器作战单元、指挥中心等进行组网,建立数字化战场态势,实现高效精确的“空地一体”战术打击。
中国数据链以DTS-03数据链定制版Link17为代表,美国数据链以Link-16、Link-22等为代表,以下是二者的优势介绍:
中国数据链的优势:
– 高带宽与高效组网:Link17的数据传输带宽远超美国Link16系统,可支持视频、图像等大容量数据的实时传输。同时采用无中心节点的动态自主组网ADHOC技术,即使部分节点被毁,网络仍能自动重组并维持通信,灵活性和可靠性更高。
– 强大的多军种协同能力:能将预警机、地面雷达、无人机等组成多层次侦察网,实时共享目标数据,将三军作战单元整合到统一网络,构建“空地一体指挥体系”。预警机与地面雷达的数据融合速度比Link16提升40%,可实时生成动态战场态势图。
– 卫星整合优势:深度集成北斗卫星系统,通过北斗卫星提供10米级定位精度和10纳秒级授时服务,直接赋能导弹系统的超视距打击能力,增强了作战的自主性和安全性,不存在被他国技术限制的风险。
– 协议自主可控:用户对Link17的底层协议拥有完全控制权,通信加密标准和抗干扰算法可自主升级,避免了因技术出口管制导致的功能阉割问题。其动态跳频技术还可抵御复杂电磁干扰,战场生存性更强。
– 良好的兼容性与扩展性:模块化设计允许快速集成新型武器平台,可灵活应对不同作战场景。
通讯霸权和AI快速辅助决策
第一,通讯霸权!真正的大国战争会面临极其强大的电子对抗,谁能在全无线电频谱高强度对抗中,依然保持通讯畅通,谁就拥有战场主动权。未来的竞争还会扩张到激光通讯和量子通讯领域,拥有通讯霸权的国家,将获得信息领域的单向透明。
第二,在强无线电和网络信息对抗中,谁的AI军事决策系统能够快速且准确的调动资源,分配火力,评估结果,动态调动整个参战军事单元和后勤体系,谁的战斗节奏就会更快。
速度,永远是战争的核心!
节奏越快的军队,会打的节奏缓慢的军队无反手之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