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链被称为现代战争的 “神经中枢” ,是将指挥中心、作战部队和武器平台链接的信息处理、交换和分发系统。它不仅是武器装备“生命线” ,更是战斗力“倍增器” 和部队协同作战“粘合剂” ;

印度并没有一个统一制式的三军高速数据链,而是装备和整合了来自俄罗斯、美国、以色列、法国和本土研发的多个数据链系统:好听一点叫“百家争鸣”,难听一点就是杂七碎八!
以色列数据链是印度国防军当前数据链体系的核心和主力,尤其是在战术层面:CNR(Combat Net Radio)系列 / BNET系列,他由以色列拉斐尔先进防务系统公司制造;
软件定义无线电(SDR): 这是其最核心的优势。BNET是一种先进的IP化SDR,可以通过软件更新来改变波形、加密方式和功能,而无需更换硬件,极具灵活性和未来升级潜力;提供高速数据、语音和视频传输能力。具备强大的抗干扰(AJ)和低拦截概率(LPI)能力,适合在复杂的电子战环境中生存;支持先进的移动自组网(MANET)技术,网络中的每个节点(电台)都可以作为中继,从而扩展网络覆盖范围,增强鲁棒性;广泛装备于印度陆军的坦克、步兵战车、指挥所等,是其“ Shakti ”战术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用于连接从师级到单车/单兵级别的战术单位;
美国Link-16是北约及其盟友最主力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(JTIDS) 数据链。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陆、海、空三军在同一个网络内近实时共享同一幅战术图像。它采用TDMA(时分多址)技术,跳频、扩频和加密技术,非常安全。印度陆军本身地面单元大量装备Link-16终端的情况较少。其主要价值在于与印度空军的联动。印度空军的预警机(如“费尔康”)、战斗机(如“阵风”、Su-30MKI升级版)都集成了Link-16。陆军的前线指挥所或防空单位(如与“阿卡什”防空系统整合)通过特定的网关或终端接入Link-16网络后,可以直接接收空军预警机提供的空中威胁情报,实现跨军种协同。
法国ATLAS II炮兵专用数据链: 这是随印度采购的“阵风”战斗机一起引入:专为传输目标指示数据而优化,能够在“阵风”的传感器(雷达、吊舱)识别到地面目标后,在几秒钟内将精确的目标坐标、图像等信息加密传输给地面的炮兵单位或指挥所;它极大地缩短从“传感器到射手”的杀伤链时间,使印度陆军炮兵能够对时间敏感目标(如移动的卡车、临时阵地)进行快速、精准的打击。它主要集成在特定的高端平台上,并非全军普及;
俄罗斯的Торн-М2 (Torn-M2) / Торн-2 (Torn-2)是旅级及以下战术级数据链系统。这是俄罗斯地面部队目前最核心、最广泛的战术数据链,也是印度陆军俄制装备(如T-90S坦克/俄制火箭炮等)主要集成的系统。可是,俄罗斯数据链是封闭系统,其通信协议、加密算法和波形都是国家机密,不与北约标准兼容。这是印度整合难题的根本原因。它更侧重于在强电磁对抗环境下的稳定性和生存性,可能在某些功能的丰富性(如空中平台交互)上与经过数十年演进的Link-16有差异;虽然,它也向网络化发展,但其历史渊源于苏联的集中式指挥体系,与西方更强调分布式、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有所不同;
印度国产IILMS (Indian Indian Link Messaging System),它由印度国防电子应用实验室 DEAL 研发,IILMS是印度旨在替代进口系统、实现数据链自主可控的核心项目;设计用于传输文本格式的战术信息,如目标坐标、态势感知信息、指令等。类似于一种数字化的战术聊天系统;它的性能、可靠性、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相较于成熟的以色列或美国产品仍有差距。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与现有的多国数据链系统(如BNET, Link-16)实现无缝互操作。它是印度未来“ battlefield management system (BMS) ”的通信基础,但全面形成战斗力尚需时日。
印度陆军数据链体系的最大问题不是单个设备的性能,而是如何让这些来自不同国家、不同标准、不同加密体系的系统互相链接—例如,一个使用以色列BNET的步兵单位,可能无法直接将其传感器画面分享给一个只连接Link-16的防空单位;
印度陆军希望通过开发通用网关/翻译器 和统一的战场管理系统(BMS) 来桥接这些不同的网络。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软件挑战—印度只是软件外包大国,它自行开发先进数据链的技术水准有—尽管印度正在努力推动数据链国产化(IILMS),并试图以以色列SDR技术为基础,通过软件升级来兼容更多协议,最终形成一个融合的多层数据链生态系统;
“网关”本身就是一个潜在的安全漏洞和攻击入口,如何保证其在被攻击时不被渗透或瘫痪是巨大挑战;翻译和转换过程必然带来数据传输的延迟,在分秒必争的现代战场上,微小的延迟可能是致命的;转换过程可能无法100%保留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和上下文,导致信息精度或完整度下降;维护一个由多种专用网关、接口和终端组成的庞大网络,其成本和运维复杂度极高;
但是,印度陆军的野望需要法国、美国、以色列、俄罗斯等国同意:它们都把印度当做提款机,岂能允许印度自行升级数据链呢?例如,5.7大空战中,即便俄制预警机的以色列雷达想发出即时信号,阵风也无法即时接收,必须经过地面指挥中心“翻译”给法国战斗机……
巴基斯坦国防军数据链系统是其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部分,与印度“万国造”体系不同,巴基斯坦的数据链体系呈现出更明显的 “中国体系为核心,西方体系为补充” 的特点,整合难度相对较低;
巴基斯坦的数据链网络并非由单一型号构成,而是一个体系,其核心是中国提供的技术,并融合了部分西方和国产系统;
中国制式数据链(核心骨干)是巴基斯坦三军,特别是空军和陆军高端作战平台的中枢神经:TDL(Tactical Data Link) 是“解放军三军通用数据链”第一代的出口型号:这是巴军数据链体系的基石。中国在2010年代后向巴基斯坦提供先进的数据链系统,用于整合其从中国采购的主要作战平台。
TDL旨在实现空中、地面和海上单元的实时数据共享。这是其最关键的能力;它采用现代跳频、加密和组网技术,具备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、安全性和抗电子干扰能力;TDL能够将预警机、侦察机、无人机等传感器获取的目标信息,近乎实时地传输给战斗机、地空导弹部队或炮兵单位,极大缩短了决策和打击周期时间;
TDL广泛搭载各个中式作战平台:ZDK-03预警机(整个区域的指挥中枢)、JF-17“枭龙”战斗机(从Block II批次开始集成先进数据链)、J-10C Eagle战斗机;集成于VT-4主战坦克、红旗-9P/16防空系统等高端装备的指挥控制单元;054AP型护卫舰等新型舰艇,实现舰队内部的协同作战;
同时,巴基斯坦与西方(主要是美国)的长期军事合作,使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西方数据链装备:Link-16主要用于美制平台之间的互联,但与中式数据链不兼容。它的搭载平台是巴空军的F-16战机机队(特别是较新的Block 52+型号)、Erieye预警机(基于萨博2000平台)。这些平台内部可以通过Link-16高效共享数据,但需要通过网关才能与中式数据链网络沟通;
还有,巴基斯坦国产数据链作为辅助与填补:巴基斯坦BADS 由巴基斯坦空军(PAF)的航空综合体(PAC) 开发。它是一种相对低成本、用于填补空白的数据链解决方案:旨在为未升级的老旧飞机(如幻影III/V、F-7P)提供基本的数据链能力,使其能够接收来自预警机等平台的文本指令、目标警报和战场态势信息,提升其生存和作战效能。其性能无法与中美的顶级数据链相比,但是一种实用的现代化手段;
2019年2月27日的印巴空战中,巴基斯坦三军数据链系统完美展示了其效能:当年,印度空军为报复之前的恐袭,空袭巴控克什米尔。次日,巴基斯坦空军发起反击:首先,巴基斯坦空军出动ZDK-03预警机在后方空域盘旋,作为“空中大脑”,利用其强大的雷达监控整个边境空域。期间,ZDK-03监控到印度空军多架战机(包括MiG-21、Su-30MKI)起飞并进入巴控空域;
通过数据链,ZDK-03将印度战机的位置、高度、航向等实时战术数据,同时共享给空中待命的巴基斯坦战斗机(包括JF-17和F-16)。在地面指挥和预警机的引导下,巴方战机占据有利战术位置。其中一架JF-17“枭龙”战斗机(据广泛报道)在超视距(BVR)距离上发射了一枚PL-12E中距空对空导弹,导弹发射后,很可能继续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预警机或发射机的中途更新,确保其能精确飞向目标。
印度空军一架MiG-21战斗机被击落,飞行员被俘。更有意义的是,印度一架前来支援的Su-30MKI也被击伤(印方否认,但多方证据支持此说法);
这不仅是JF-17战机和PL-12导弹的成功,更是巴基斯坦整个一体化防空作战体系的成功,中式三军数据链在其中起到 “力量倍增器” 的作用,使得巴方能够以体系对抗印度的平台,用信息优势弥补数量上的可能劣势;它也证明中式数据链与巴方作战体系的有效融合,ZDK-03预警机与JF-17战斗机的组合经受实战检验;
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中,数据链的关键作用得到极致体现,巴基斯坦的ZDK-03预警机如同悬停高空的“上帝之眼”,其370公里探测半径覆盖克什米尔全境:当印度苏-30MKI刚爬升到作战高度,其雷达反射特征已被转化为二进制代码,通过Link-17数据链瞬间分发至歼-10CE、枭龙Block3乃至地面红旗-9BE导弹阵地。这种 “传感器→决策→射手” 的闭环,让巴方实现了从“看见即摧毁”到“感知即歼灭”的跃升。
此战,巴基斯坦ZDK-03预警机与歼-10CE战机的数据协同速度是印军系统的2.7倍,目标处理效率形成碾压优势:法国达索公司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了这一差距。巴方歼-10CE在ZDK-03预警机引导下,于160公里外发射PL-15E导弹实现100%命中率;
而印军的“米卡”导弹因雷达探测距离不足全程未发挥作用—印度议会国防委员会报告显示,印军明知各型装备兼容性不足,却未在战前升级数据链或采购配套预警雷达:俄方曾建议印军为S-400配备预警系统,但印方为省钱拒绝,导致S-400沦为“瞎子”,被巴方通过诱饵战术摧毁;
由此可见,印巴三军数据链的统一标准比单一武器性能更重要:印度军队不同国家制造的武器平台兼容性差,数据链路无法互联互通是突出问题。实际作战中,不同型号飞机往往各自为战,难以实时共享雷达探测信息和目标指示;印度需要同时依赖多个国家的军工供应链才能保障持续作战,这些供应链在战时很可能出现断裂;巴基斯坦由于主要装备来自单一来源(中国),供应链相对短且稳固;
所以,当巴基斯坦与中国联手启动“雄鹰-2026”计划,研发人工智能空战决策系统时,印度网民还在争吵“该买俄罗斯导弹还是法国航电”;印度议会紧急讨论空军现代化方案时,却仍在“国产化”与“紧急采购”间摇摆。技术可以购买,体系无法复制……
总而言之,巴基斯坦陆军(在三军体系下)的数据链系统以其中式核心表现出色,并在实战中取得了经过验证的重大战果,使其成为南亚地区一支具备现代化网络中心战能力的强大力量。
图片来源网络,侵权告知删除。仅在今日头条发布,谢绝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