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歼-10CE与霹雳-15E协同机制,解析数据链时代的“降维打击”

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战以6:0战损比震动全球军事界,这场战役不仅验证了中国航空武器的实战效能,更揭示了现代空战规则的根本性变革——战斗机火控雷达的角色已从“照射工具”升级为“杀伤链决策核心”。本文以歼-10CE搭载的KLJ-7A雷达与霹雳-15E导弹的协同逻辑为切入点,解析数据链体系如何瓦解印度空军的技术优势。

传统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依赖载机持续照射目标,而歼-10CE的KLJ-7A有源相控阵(AESA)雷达通过“低截获概率(LPI)模式”实现了战术颠覆:

首先是隐蔽锁定:在低截获概率模式下,雷达通过频率捷变、功率管理及波形编码技术,将阵风战机的探测信号强度降低至印度战机雷达告警系统阈值以下,完成隐蔽参数装订;

发射霹雳-15E后,KLJ-7A可切换为“间歇扫描模式”,仅周期性提供坐标修正数据,这也过去火控雷达的持续照射目标模式完全不同,大幅降低暴露风险;依托机载数据库自动识别苏-30MKI、阵风等大型目标,结合数据链共享的战场态势,动态生成攻击序列。此过程中,KLJ-7A从“物理照射源”转型为“战术决策节点”,其价值在于触发杀伤链而非全程参与制导。

霹雳-15E导弹完成猎杀的“三段式引导链”应该是这样:初段依托载机/预警机通过双向数据链(MADL类技术)装订目标运动参数,导弹惯性导航系统(INS)结合卫星修正实现隐蔽接近;中段通过多平台接力引导(预警机、僚机甚至无人机)更新目标坐标,载机可完全脱离战场;末段引弹载氮化镓基有源相控阵导引头开机,采用低截获概率跟踪+主动干扰对抗模式,在20公里距离时切换为高精度追踪,留给敌机的反应时间不足8秒。

其技术突破点在于:弹载雷达探测距离更远,抗干扰能力超过美军AIM-120D;采用“人在回路”设计,飞行员可通过数据链重定向攻击目标;与预警机的UHF波段雷达联动,解决传统预警机测高精度不足的瓶颈。

可以说,数据链的空战样式,瓦解印度空军自认为拥有技术优势的“阵风”。印度阵风战机的电子战系统本可对抗传统雷达制导,但面对中巴空军的“杀伤网”暴露出致命缺陷:首先感知失效:KLJ-7A的LPI模式+霹雳-15E数据链制导阶段,使SPECTRA无法获取持续雷达告警;传统应对雷达锁定-导弹发射的“15秒黄金反应期”被压缩至末段3-5秒;

最后是体系脱节:印军缺乏类似中国“三军通用数据链”,费尔康预警机与阵风间无法实现火控级数据共享。

对比中美技术层级可以发现,不只是印度人不行,美国人也落后了。美军短板:E-3预警机机械扫描雷达更新率不足,无法在远距离稳定距离隐形战斗机,甚至不具备强大的测高能力,AIM-120D的射程也不够看;而中国的空警-500的数字阵列雷达可实现200个以上目标火控级跟踪,与霹雳-15E构成“发现即摧毁”闭环。

此次空战印证了三个趋势:

首先,机载雷达核心价值转向目标识别、战场管理及杀伤链触发,而非传统照射;

其次是弹性杀伤链:通过“A射B导”实现多平台动态接替,单一节点失效不影响体系运作;

最后,空空导弹的完射程 优势 被进一步放大,空战进入超远程时代,近距离格斗的机会还在快速丧失。

所以说,当中美竞相推进“联合全域指挥控制”时,印度空军仍沉迷于“阵风神话”,本质是工业时代思维与信息化战争的代际鸿沟。歼-10CE与霹雳-15E的组合,标志着空战已从“机械能比拼”进入“数据能博弈”阶段——而这恰恰是中国军工通过“雷达-导弹-数据链”三位一体创新所抢占的制高点。未来十年,能否构建弹性杀伤网,将决定各国空军在天空的话语权。

#发优质内容享分成#

More From Author

ST特信(000070.SZ):子公司成都傅立叶有无人机载荷方面如数据链通信、SAR成像的研发

体系作战核心是数据链,那么什么是数据链?中美数据链的区别

发表回复